吉尔吉斯斯坦
首都比什凯克。面积19.85万平方公里,位于中亚东北部。北、西、南面同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加盟共和国接壤。东同中国新 疆相邻。中部有突厥斯坦,泽拉夫尚等山脉, 东南部为帕米尔高原的一部分。全国划分为六州一市:楚河州、塔拉斯州、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纳伦州、伊塞克湖州、比什凯克市。州、市下设区,全国共有60个区。人口466.5万(截至1998年1月1日)。该共和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最多每平方公里90人,其中楚河谷地和费尔干纳谷地人口尤其稠密。东北部高山地区人口稀疏。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0%。吉尔吉斯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10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是吉尔吉斯人,还有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乌克兰人、德意志人、鞑靼人以及维吾尔人、哈萨克人、东干人和塔吉克人等。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塔吉克人和东干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吉尔吉斯语为国语 。全境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地区海拔1000~3000米,约有1/3地区海拔3000~4000米。东北部为天山山脉西段,西南部为帕米尔-阿赖山脉。边缘有谷地和山间盆地,如楚河谷地、塔拉斯河谷地以及费尔干纳盆地的东缘。大部河谷盆地1月平均气温-6℃,7月15~23℃。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高山达1000毫米以上。锡尔河上游纳伦河横贯全境,水力资源丰富。东北部的伊塞克湖为著名内陆高山湖。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为主。锡尔河、阿姆河、喷赤河为主要河流,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垂直变化较大。
资源: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黄金、锑、钨、锡、汞、铀和稀有金属等。藏以铀为主,还有铅、锌等矿物,水力资源丰富。人均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前列。
工业:在共和国经济中,工业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56%,主要工业有:采矿、机械制造、轻工、食品、产煤、石油、天然气等,拥有130个部门。其中锑的产量占前苏联第一位,汞的产量占前苏联第二位,煤(烟煤和褐煤)的产量在前苏联中亚地区占居首位。吉尔吉斯机械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28%,位居前苏联之首。纺织、肉和奶制品等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较发达。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共和国中唯一产糖的共和国。以轧棉、棉纺织、丝纺织、制毯为主的纺织业及食品、矿冶业较为发达。
经济:以多种所有制为基础,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原苏联时期主要是原材料产地,加工能力差,燃料、设备、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大多依靠进口。独立初期,由于同原苏联各共和国传统经济联系中断,加之实行激进经济改革方针,经济出现大滑坡。近年来,吉逐步调整经济改革方针,稳步渐进地向市场经济转轨,推行以私有化和非国有化改造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土地租赁制,经济已渡过最困难时期,生产止跌回升,1997年主要经济指标有较大提高。货币名称:索姆;汇率(1997年12月):1美元=17.40索姆,每平均汇率为:1美元=17.42索姆。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304.38亿索姆(比1996年增长10.4%)。
农牧业:农业产值占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2。农业的基础是畜牧业,主要放牧马和羊。种植业产量占共和国农业总产值近一半,以种植棉花、甜菜和烟草等经济作物为主,也种植水稻、大麦和小麦,所产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以种植长绒棉为主要,麦类、果园、养蚕亦占重要地位。
交通运输:工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为主。公路全长2.5万公里,铁路总长不到400公里,河运主要是伊塞克湖。
对外贸易:1997年1月~11月,对外贸易总额为11.55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6.2%。在独联体
内的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主要出口商品有贵重金属、电力、食品、纺织、机械设备、皮革、羊毛、棉花、稀有金属、 白炽灯泡等。其中,黄金出口额占吉外贸出口总额的40%。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仪器仪表、食品制成品、医疗设备、轻型轿车、家电、酒类、药品、服装等。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7年,中吉贸易总额为1.06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
对外关系:吉独立后,始终奉行全方位的务实外交政策。吸引外资、寻求外援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是其外交的重点。重视发展同中国、俄罗斯、中亚邻国的关系,同时也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关系视为其外交的优先方向。努力推进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合作。
与我国的关系:同我国的关系 1992年1月5日中吉建交。六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吉总统阿卡耶夫与中、俄、哈、塔四国元首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共同签署了五国关于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