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玄奘为经求学,无顾身命,19年经行5万余里路,历130多个国家,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他是行走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最伟大的探险家的旅行家。
玄奘姓陈,他精通佛法,知识广博。因家境贫寒,年纪很小就落发为僧,年轻时曾先后拜学于国内知名的景法师、严法师等13位大德高僧,潜心钻研佛教经典,并对佛教的唯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唯识学源出于印度大乘教内瑜迦宗。与小乘教相反,唯识学认为人生在世均可成佛,这点对于广大佛教信徒具有很大吸引力,但唯识学最大要的经典《瑜迦师地论》,当时国内还没有,所以玄奘就“誓游四方,所向所感,并取《瑜迦师地论》以释从疑。”
玄奘曾收了一个名叫石磐陀的人当徒弟,一起西行。可是石磐陀才过了玉门关就不敢向前,私自跑回家去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曾几去几回,而石磐陀则压根再也没回来。玄奘只好一个人带着一匹瘦马走入茫茫大漠。遇到危险时,他呼唤观音菩萨,默念《般若波罗蜜心经》,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前行。
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对玄奘西行早有所闻的高昌王已派人在此等候,欲邀他到高昌王城布道。盛情难却,玄奘在高昌讲经三月有余,和高昌王结为兄弟。
玄奘离别高昌后,爬冰山、过草原、穿越戈壁沙漠,历尽磨难,最后进入佛国天竺即印度。如鱼得水,四处拜师。他是第一位周游当时天竺全境的中国人。在天竺居住数年,对佛法经义烂熟于胸,还成为天竺最高佛寺院烂陀寺的主讲,在印度佛学界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当他决定东还故国时,天竺许多国家首领执意挽留,鸠摩罗国王更是许诺,如果玄奘答应留下来,他愿以建造100座佛寺相谢。但玄奘婉言谢绝,不改初衷。
公元645年初,玄奘历尽艰险终于回到他阔别19年的故乡长安,他将从天竺带回的佛经、异物珍奇在长安繁闹的朱雀街南端进行了展出,其中佛经520夹,657部,许多是当时国内之孤本,争相观摩的人群排列了十几里路,形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玄奘疾笔撰书,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千古奇书——《大唐西域记》,对公元7世纪天竺境内100多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及民俗风情的描述,是了解古代印度历史的罕世之作。
《大唐西域记》中对西域诸地,主要是今天新疆境内的焉耆、库车、高昌、阿克苏、喀什噶尔、于阗、塔什库尔干、英吉沙、叶城、且末,楼兰故地的记载,语言洗练,叙述详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玄奘回到长安后,还组织了译场,大量翻译梵文佛教经黄,自创既忠实于原文又通俗易懂的新译风格,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代宗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